<track id="6d8vn"></track>

  • <samp id="6d8vn"></samp>

      <samp id="6d8vn"></samp>

      1. <tbody id="6d8vn"></tbody>

        <samp id="6d8vn"><ins id="6d8vn"><u id="6d8vn"></u></ins></samp>
          1. 多位行業權威專家就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行主題分享

            欄目:行業信息 發布時間:2023-03-27

            3月19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數據2023年產業大會在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會議中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吳超仲工信部裝備中心監督管理處高級工程師王崢等多位行業權威專家就我國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的完善與管理、新能源汽車安全體系建設等主題進行分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作主題分享】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的作用 

            與中國新能源汽車領跑全球相稱的,是我國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車車聯網——國家監管平臺。孫逢春院士指出,在工信部的指導下,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于2017年成立。截止至今年3月份,平臺已經累計接入了超過13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監測數據達到61項,每天的數據都接近50到100T之間。到目前為止,接入大數據平臺的新能源汽車累計行駛了4000多億公里,每天大概是5億到6億公里,累計的節能減碳差不多1.5億噸。

            新能源汽車事故的深入研究 

            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的成熟度相對較低,因此安全問題一直是業內人士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依托國家監管平臺,吳超仲對新能源汽車的事故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新能源汽車主要有兩方面的事故:一是,汽車本身的事故——熱失控,這個主要是跟電池這相關;二是,新能源汽車在交通中產生的事故,這與行駛的環境、駕駛行為的特性也都是密切相關的。

            下一步,我們需要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為新能源汽車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汽車是一個典型的集成技術,需要多個層次、多個領域的通力合作,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是動力電池,要加快動力電池存儲容量技術研發,促進新能源汽車充電效率和續航能力獲得更大突破,鼓勵無線充電、智能充電、大功率充電的技術創新;加快動力電池安全防控技術攻關,提升動力電池熱失控報警、安全防護、低溫適應等性能水平;加快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研發,突破單車感知決策、車路協同、人機共駕、以及各類信息安全威脅等若干核心關鍵技術,推動新能源汽車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平臺監測技術水平、整體效能亟待提升

            會上,王崢提到了目前數據收集存在的問題。他認為,平臺監測技術水平整體效能亟待提升。部分企業平臺數據間連通互不順暢,不閉環,監測效率比較低。在安全預警方面,部分企業新能源汽車安全預警技術研究還是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還不具備整車的安全預警能力。目前事故應急響應機制不夠完善,處置能力較弱。對于重大災害的應急響應,部分企業主要以被動應急救援為主,缺乏主動應急響應機制,總體協調,還有綜合管理這一塊也有所欠缺。

            對此,吳超仲提出了幾點建議:一、基于更加精細化、細顆粒度來執行數據收集,擴展國家新能源汽車的監管平臺的功能。二、要融合群組的挖掘、圖挖掘、語義的挖掘等先進的人工智能的技術,來拓展安全監管的應用場景。三、要進一步融合數字孿生的技術、全息感知的技術,來實現新能源汽車和其他車輛混行情況下這種安全的綜合監管。

            可以看到,提升新能源汽車安全是有跡可循的,完善的大數據平臺是基礎。只有大數據不斷完善,研究者才能進一步挖掘數據之間的聯系,提升安全預警的精準度。

            孫逢春指出,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成立六年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也在進一步完善數據的接入、統計和分析能力,拓展大數據平臺的應用空間,努力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安全問題,提供更好的數據服務。

            為此,我國將研究建立大數據驅動的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體系,涵蓋生產、運行、售后,以及行業管理、標準體系等多個子體系。該安全體系的建立將增強新能源汽車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車輛的安全水平,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賦能。

            av影院